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不得不“禁足”在家,把學習的主戰場搬到了“線上”。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學校紛紛啟動網上授課教學模式。于是“網課”、“老師變主播”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線上(網絡)授課”迅速竄紅。線上教育實現學校資源利用最大化:任何教師、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課程通過網絡跨越了空間限制,超出校園,向更廣泛的地區輻射。因此,有了一種聲音——即“線上教育”對“傳統教育”將加速替代。
我們先來看看網絡授課的核心優點:一是傳播面比較廣,二是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它可以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平民化,這一點恰恰可以解決教育均衡的問題。但憑這些優勢,就能完全替代傳統線下授課嗎?
有權威專家團隊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線學習是有效的,但效果是有限的,其作用的發揮是有條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與技能部部長施萊歇曾經斷言:“雖然技術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學,但是最偉大的技術也不能代替平凡的教學。”
一些發達國家的在線學習已經嘗試了20多年,幾乎達成了“在線學習是有優勢的,但無法解決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社會情緒發展兩大難題”的共識。缺乏了情感傳遞的教育,還有什么意義?
我們也來看看傳統線下教育的優點:
1、老師言傳身教;
2、學習氛圍濃烈;
3、師生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及學習的儀式感
教育永遠是一個人與人相互影響的活動。機器永遠代替不了人的情感。學生群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人際交往體驗、與老師同學的情感交流等是任何線上學習都不能給予的。就好比歌手錄制的歌曲成品永遠比現場唱的要動聽,但現場的感受卻是錄音棚成品遠遠比不上的。
在人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生活經驗的積累遠比紙上談兵更重要!哪怕未來線上教育發展到了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哪怕有一天人工智能發展到了機器人與人交流無阻礙的情況,線上教育終究無法代替傳統教育模式。歐美多年科學研究和實踐早已發現,線上課程更適合作為整體課程體系的一部分而不能脫離真人陪伴獨立而行。
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中說,未來的學校應是一個學習中心、體驗中心、課程中心。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考慮誰代替誰的問題,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回歸教育的本質,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辦助力學生發展的學校。
互聯網和在線課程正在成為趨勢,但它們不能取代教師和學校。在線網課,更無法替代出國留學的切身感受和真實經歷,讀萬卷書很重要,行千里路更重要。
在西班牙的留學生,由于疫情也已經上了好久的網課,聽聽他們的現身說法:
“出國念書不僅是上課念書。”
“如果不能在專業老師的直接指導下安全地使用實驗室設備和化學藥品,我們怎么能學習像化學這樣的課程呢?如果不能進行課堂的實際操作訓練,學醫的同學們,將來如何為別人看病開刀?”
“僅僅通過電腦,怎么能學會在面對面的情況下使用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聲調等方面的語言呢?出國留學,不僅僅是讓自己的文憑變得更高階,而且還是了解不同國家文化,不同地方習俗的一個重要途徑。”
“學校可以給我們很多,不只是像網課學習那樣學習“死”的知識點。在學校可以認識朋友!交流技能會好,也會了解更多生活的東西!一起做任務,一起合作課題,合理分配學習任務,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
電影《霍比特人》里Gandalf 對Bilbo Baggins所說: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 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圖與筆記里……當你回來時,你從此與眾不同。
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而不是活在虛擬網絡世界。
海外留學生活,是一段任何時候回想起來,都會笑容滿面的求學經歷。
留過學,你便仿佛獲得了感嘆"不過如此"的資格。
你見到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見不到的有趣世界。
你知道了,很多人自始至終都不知道的美好體驗。
留學是一種經歷,改變的是人的思想。不僅中國人去西方發達國家會產生這種變化,外國人來中國生活一段時間也會如此,出國的目的是不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里而使自己的思維方式受限。
思想變得更開闊。出國期間去各處旅游,與各國同學交朋友,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然后才真正理解為什么地球是個村。
出國讓人遠離家人朋友,獨自生活,跳出盒子,從第三視角看待過去熟悉和習慣的事物。留學是人生道路的二次選擇,踏上去往國外飛機的那一刻,你以后的生活軌跡或生活方式可能就已經被更改了。
如果利用留學機會畢業在國外工作幾年再回國,既可以繞開低薪高壓工作的前三年,又可以在某些領域接觸到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增加回國以后的競爭力。同樣,也能給自己的人生多一個選擇的機會。有的人喜歡國內喧囂熱鬧充滿競爭和機會的環境,有的人喜歡國外安靜平淡與世無爭的生活,這兩種不同生活方式都需要自己親身體驗過才清楚內心真正的需求。留學是一個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希望大家都可以最大化留學的價值,成為最好的自己。